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人物传记也患渐冻症:新作不断影响寥寥

※发布时间:2022-1-15 19:22:13   ※发布作者:yiming   ※出自何处: 

  梦见自己杀人不见血数十年来,历史出版一直都是出版市场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三国热、宋朝热、明朝热、晚清热、热等,一个个热潮起起落落,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不过,在历史出版热中,有一个领域一直都比较凌乱和冷落,即人物传记。尽管近年来有大量古代及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传记出版,远的如、曹操、诸葛亮,近代的如鲁迅、胡适等,且每人不止一部。有调查显示,鲁迅的传记超过20部,胡适、林徽因等人的传记也超过10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传记很少有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大多数都淹没在书海之中,尽管常有新作出版,但影响力却寥寥。在此领域,俨然患上了一场难以治愈的“渐冻症”。

  在《了不起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传》等国外人物传记风行市场的时候,国内的人物传记写作却状态不佳,出版物繁多的同时,知名度和影响力都缺乏称道之处。有评论家指出,“跟理论上应当达到的境界,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内地的人物传记,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衰象,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戏说、调侃、恶搞、翻案等当代人物传记的写作,正陷入一个个怪圈之中。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说:“关键在于,既然是写和历史相关的作品,最起码就要符合历史的规范,不能弄的不伦不类。明明写的是历史人物,却偏偏全是现代人口吻、观念,这就不太合适。”

  近年来,确实很少有比较好的传记出版,许多新出版的传记质量确实不高,要么就是炒冷饭,没有什么价值,要么就是加许多调料,恶搞、调侃人物,结果往往名字很唬人,内容却很难让人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晨报: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出版中,人物传记一直都有很多,在您看来,人物传记的出版情况如何?

  孙立群:人物传记在历史学中,本身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学术界也一直很重视。以前在这方面的出版也有许多很好的作品,比如南京大学曾经出版过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人民出版社也曾出版过一套历代帝王传记,都是比较严谨的历史作品。不过近年来,确实很少有比较好的传记出版,许多新出版的传记质量确实不高,要么就是炒冷饭,没有什么价值,要么就是加许多调料,恶搞、调侃人物,结果往往名字很唬人,内容却很难让人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孙立群:现在写本书很容易,有了想法,随便写写就可以出版,甚至到处找一些资料,起来也成。但是文章千古事,写一本好书仍旧是很难的事情,而那些粗制滥造的书,会对读者、对出版市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孙立群:并非如此,在学界,历史人物的研究仍旧是很重要的领域。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学术界普遍的浮躁状态。一部真正好的传记,不是一蹴而就的,非得经过艰苦的工作、漫长的研究才能写成。但当前社会中,追求市场,追求快速的经济效应成风,很多人更加注重短平快的项目,注重印数印量,追求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因此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写一部书。

  孙立群: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导向问题,如此,学界也难避免。另一方面,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量化的标准,使得更多人追求看得见的效果,一个人一年可以写好几本书,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大多数好的书,毕竟还是时间出来的,做学问,寂寞本是应该的事情,但是不论是外部的,还是学术界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使得真正潜心学术变成了一个很的事情。

  晨报:学术界缺席,很多传记都历史学家所写,因此也有认为专业素养不够是传记作品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孙立群:历史的门是敞开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并非只有历史学家才能写。关键在于,既然是写和历史相关的作品,最起码就要符合历史的规范,不能弄的不伦不类。明明写的是历史人物,却偏偏全是现代人口吻、观念,这就不太合适。

  孙立群:比如说尊重历史,放在历史的下去写。比如说要有一些历史学基本的功夫,能够审别资料。历史资料往往非常繁杂,并且很多时候夹杂,这就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审辨能力,能够鉴别,能够寻找到资料的来龙去脉。再如,资料的互相佐证等,孤证不立,仅仅依靠单一的资料,很容易就出现偏颇,甚至以假。这些功夫其实并不是很难,但又并非凭空就有,需要一定的学习和训练。

  孙立群:一个人的成长中,总是会有一些偶像,而这些偶像,往往是从各种传记的阅读中慢慢树立起来的。所以说,传记的写作和出版,对于人们形成一个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常重要的。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几本传记,对他影响深远。以我来说,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传记,首先要算是《马克思传》,大约是在我20多岁的时候读的,那个时代,这本书非常流行,影响极广。然后是吴晗的《朱元璋传》,这本书是影响整个当代历史人物传记写作的书籍,写的非常好,直到今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孙立群:早年读传记,阅读本身就是享受崇高的一个过程。但是现在出版的书籍中,很少有这样的作品。很多传记中,历史事实不清,价值混乱,基本的历史观不存,确实很少有能够让人享受的作品了。

  孙立群: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主流的价值观,总是需要大家认可的榜样,英雄豪杰,他们对于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对于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立,也有很好的帮助。而怎样使人们真正认识这些人,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就需要好的传记作品。如果到处都是调侃,都是恶搞的作品,其一是无法起到示范作用,其二是使人们对历史失去了。

  孙立群:历史是我们的来,是现在的基础。随意地调侃和恶搞,其实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尊重,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就会降低,就可能变得浮躁,过于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失去了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样的是应当和重视的。对历史的淡漠感,其实也是对现实的淡漠。在传记写作上,这样的势头也应该特别引起注意,尽早刹住。

  孙立群:今天并非不重视,而是因为社会、学术评价等问题而导致质量不高,泥沙俱下。而且,传统的历史人物写作和今天也并不相同。

  孙立群: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写作中,人物的写作非常重要,二十四史都是以人物为主线的。但是传统历史写作,不论是人物的选择还是描述上,都是以为标准的,是官本位的,以《史记》为例,它的“本纪”、“列传”,本身就是按照等级分人的。同时,不同时代的历史写作,因为所持的标准不同,因此不论是选择人物还是所写的内容,标准也不尽相同,很多人因此无缘名列史书之中。而在今天,这些标准显然并不完全适合,时代在发展,当然不能再以官本位、以、传统的标准去选择,而是应该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标准,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去写作。

  孙立群:当代史学并不同于传统的史学,的各种流派、思想已经进入到内地的史学之中,可以说是一种多元的史学,这是正常的现象。也因此,如何进行历史研究和思考,也和传统不同,怎样才算是一本好的传记,这很难有固定的标准,不过就我想来,有一些基础是共同的,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史观,并且尊重历史事实,其次要有正确的人物观,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人物。其三,需要有一定的史学功底,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辨别史料,去分析历史材料。当然,此外一定的文笔也是传记能否生动的条件。

  孙立群:比如说很多翻案的书籍,特别是近代史上的一些人,比如左棠、曾国藩、李鸿章等,有一些翻案是走极端化的。实际过去的是经过深刻的研究之后得到认可的,要真的翻案,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并非易事。当然,有些结论受时代的局限,确实有一些问题,在今天应该重新研究和发掘,但这绝不是简单地翻案,不可能出现过去是贼,现在忽然就变成忧国忧民的这种情况。再如一些书中可能作者的观念过于强烈,对材料的选择、人物的刻画就难免偏颇,有些用历史人物来佐证自己观点的问题,这其实也是历史学训练不足的结果,对历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孙立群:很多问题都是所致,要改变,也自然需要整体的变化。就社会来说,过于追求短期效应,过于追求眼球效应,都会导致历史人物传记写作的种种问题。当然,时代在变化,过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而现在,一个学者要花数年,乃至十年写一本书,可能就要面临基本的问题,甚至连工作都丢了,哪怕下来,最后出版了还好,如果不能出版,就会很麻烦。所以,不论是社会也好,还是学术评价体系也好,都应该有所改变,使得真正做学问的人能够,能够研究,并且获得认可。就个人而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关照现实,以此去返照历史,同时学术的理想和原则,即便回报可能并不丰厚,但一定能够做出好的成绩。最怕就是媚俗,就是和市场中那些不好的现象同流,去追逐短期利益。

  孙立群:这就需要开发新的学术自主渠道。当前,学术资源主要掌握在行政机构之中,学者们都盯着的项目,想方设法让掌握资源的官员认可,学术研究必然会受到干扰。因此,如果学术资源的来源能够多元化,比如说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等,在国外,很多学术研究的资助都来自于民间,这是值得借鉴的。

  习赴蒙总统家宴李克强考察铁总曝房祖名足浴店被抓美国向亚太再派航母传央企负责人降薪马航机长性侵乘客师生与教官发生冲突颐和园修缮园墙国企高管救轻生女子高平三市长接连落马秘鲁地震华润审计总监被查习 中蒙新定位李克强 人才红利新疆视频

  

关键词:代写人物传记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