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重温峥嵘岁月 厚植家国情怀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发布时间:2024-6-23 16:36:12   ※发布作者:yiming   ※出自何处: 

  这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历史。近百年前,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旧中国,怀着救国的理想,一批批优秀的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同一个目的地——黄埔军校。此后,这些黄埔军校的学生以他们的青春、热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创造军来中国的危亡”为旨,为中国新主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开展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来到黄埔军校旧址,首先看到的是军校大门,朴素的漆白门柱,“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这是元老谭延闿的手笔。现在看起来简朴的大门,很难让人想到在近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曾是无数英烈腾飞的源头——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后,无数青年学子走进这扇大门,从此也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在此后的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黄埔军校因此被认为是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

  黄埔军校门口两侧的围墙上有一副对联:“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是孙中山先生在病榻弥留之际的遗言,为了纪念这位黄埔军校的创始人,军校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书写了这副对联。这句略显沉重又充满鼓舞力量的话语,激励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投身、抛头颅、洒热血。

  走进校门内,一个等侯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者来”。这副对联通俗易懂,真实地表达了黄埔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军人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为物质而。看到这副对联,我仿佛重温了那段燃烧的岁月。

  油画之外,作为中队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主要创始人舅姥爷,在青年时代与黄埔军校也有着不解之缘。

  舅姥爷在长期实践中,深深懂得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他善于团结各阶层的人一道为工作,凡是同情的、倾向的,他都以诚相待。他经常教育边区干部说:需要建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分力量,敌人就减少一分力量。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许多哥老会“山大王”都为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因此的道。

  称他为“群众,民族英雄”。爷爷曾说,不忘刘志丹的,学习他的作风,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我的外婆刘桂芳经常教育我们说:舅姥爷去世时,他的皮包里只有几支揉碎的香头和半截铅笔,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物,但却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她要求我们一定要将舅姥爷的赓续传承,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严以律己。

  站在他的油画前,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舅姥爷为了民族、人民解放,虽然年仅33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在陕北,有一首《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的民歌一直传唱至今。正像歌里所唱,他一心只想着老百姓把身翻。看着油画里的舅姥爷,我想和他说,如今这国泰民安的盛世,如您所愿!

  在黄埔军校旧址,有一棵苍翠挺拔的百年古榕树,它曾经默默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将帅的并肩作战;了国共合作破裂后,黄埔师生的“同室操戈”;了上个世纪80年代黄埔军校同学会重建后,垂暮之年的黄埔将帅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部分黄埔同学斯人已逝,但。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守初心,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习总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后辈必须首先寻找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先辈是从哪里走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黄埔后代的我也要牢记自己的,和传承“黄埔”,发挥好黄埔后代的作用,凝聚,加强两岸交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