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业设计> 文章内容

上海3年内地方院校六成本科专业转为应用型

※发布时间:2017-6-19 15:33: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学期,沪上高等院校开始忙着“转型”。第三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获批建设,包括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等28个专业,成为数量最多的一批。至此,经过这一轮3年建设,沪上已有73个试点专业正式“整体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它们往往是学校颇具特色的看家专业、就业率接近100%的金牌专业。

  在国家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计划到2020年,市属高校的60%专业都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在这盘高教的大棋中,总计200个左右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调头”?

  “当前,能源动力类毕业生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应用能力不足,本科毕业后入职上岗前通常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岗位培训。”上海电力学院动力系教授胡丹梅直言,学生对于一些新的发电技术,比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烟气的脱硫脱硝、超超临界发电等了解甚少,由此给企业造成很多经济和生产上的困扰。

  胡丹梅的话,其实基于不少高校教师在产学一线的观察。作为拥有较多应用型本科点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正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5个专业试点,全校“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育人和用人,供需须匹配。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乃高校第一,而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更需要这样的应用型人才。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多部委就开始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后在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22条”意见中也提出同样的转型要求,而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颁布实施《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即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让各校从“一列纵队”变成“多列纵队”。

  可以看出,上海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4种类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正是“应用”。教育主管部门表示,高校重新排队入座,没有降格升格之说,这4类也并无“高低”之分,对不同高校实行分类投入、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打破以往观念中唯综合型大学才“高大上”的误区,每一队列都有“排头兵”“先行者”。

  此次第三批“转型”涉及的18所高校,不仅有公办高校,甚至几所民办高校,如上海杉达学院的康复治疗学、上海建桥学院的网络工程等专业,也加入了这项试点。

  提及“应用”二字,不得不提及遍布制造强国德意志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自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电气信息学系的理查德·塞瑟曼,近日随大学团来临港大学城商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他本人就是电气工程师出身,读取博士学位后,当了17年教授。在这座工业重镇和物流枢纽,全城高校并不多:综合型院校2所,应用型大学则有3所。

  塞瑟曼教授所在的这座1799年建立的老校,从航海学校发展而来,至今44个本科专业中有8个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还有24个研究生项目,其中博士项目都是与综合型大学合作培养。“我们的专业布局结构与当地产业高度融合,从航运、航空到风电、汽车均有覆盖,有个校区可以直接步行进入空客公司的厂房。”

  应用型大学必须对接一线,“找回企业”。“其实,校企双方共同愿景的生成并不容易,是一个由‘冲突’‘融合’的过程。”在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看来,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有着不同:企业侧重“现在”,追产效率提高和利润增加;学校则面向“未来”,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然而,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恰恰是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价值的延展性使得校企文化共融成为可能,“校企有效互动的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双赢的过程”。

  要转就要“真刀真枪”地转,让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而不是当“接盘侠”。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约结为“战略联盟”委员会,由总裁和校长分任主任,并成立“校企共建上海电机学院二级学院管委会”,其中企业人员超过半数。甚至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总工程师担纲二级学院院长,而原二级学院院长任执行副院长。试点学院大刀阔斧,以行业需求、职业本科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全新、重组、”3类课程,各占三分之一。

  按市属高校的转型方案,各校都将形成这样的校企结合机制——建立由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同组成的合作办学组织体制,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还要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育。

  像塞瑟曼这样有工程师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应用型高校之紧缺人才。胡晟告诉记者,电机学院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除原有收入外,还特别建立专项经费用于挂职津贴,并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机结合。目前,全校兼具行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已占到专业教师50%以上,基本形成了“双结构型”师资。

  与“双师”对应的是“双证”,“水到”方能“渠成”。根据转型方案,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双证融通”,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获得与本专业本科层次相适应、社会行业认可的至少一种职业证书,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教学团队等方面,都围绕这一要求实施。

  记者了解到,目前试点院校均配有“双证融通”实施的具体方案,从全市层面看,89%的试点专业均明确了与毕业证书完全挂钩的职业证书,另有11%专业实行了部分挂钩。比如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优势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也是应用型本科试点,已形成“学历教育+执照培训+技术研究”横跨“专本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飞行执照以中国民航局CAAC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执照为准。

  飞行学院总支、飞行技术专业负责人何法江介绍,这一专业缩短国内理论课程时间,最短至2.5年,降低总学分从200分到162.5分,让定向委培的航空公司为每名学生安排2次国外航校面试机会,通过面试后的学生在大四期间赴国外参加飞行训练。因民航飞行员供不应求,该专业自2014级起招生规模扩容,每年录取人数达120人左右,并扩大了外送学生规模,2015—2016学年国外实习在地域上从美国拓展到、法国和,在数量上接近10个,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新学期,沪上高等院校开始忙着“转型”。第三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获批建设,包括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等28个专业,成为数量最多的一批。至此,经过这一轮3年建设,沪上已有73个试点专业正式“整体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它们往往是学校颇具特色的看家专业、就业率接近100%的金牌专业。

  在国家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计划到2020年,市属高校的60%专业都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在这盘高教的大棋中,总计200个左右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调头”?

  “当前,能源动力类毕业生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应用能力不足,本科毕业后入职上岗前通常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岗位培训。”上海电力学院动力系教授胡丹梅直言,学生对于一些新的发电技术,比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烟气的脱硫脱硝、超超临界发电等了解甚少,由此给企业造成很多经济和生产上的困扰。

  胡丹梅的话,其实基于不少高校教师在产学一线的观察。作为拥有较多应用型本科点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正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5个专业试点,全校“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育人和用人,供需须匹配。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乃高校第一,而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更需要这样的应用型人才。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多部委就开始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后在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22条”意见中也提出同样的转型要求,而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颁布实施《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即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让各校从“一列纵队”变成“多列纵队”。

  可以看出,上海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4种类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正是“应用”。教育主管部门表示,高校重新排队入座,没有降格升格之说,这4类也并无“高低”之分,对不同高校实行分类投入、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打破以往观念中唯综合型大学才“高大上”的误区,每一队列都有“排头兵”“先行者”。

  此次第三批“转型”涉及的18所高校,不仅有公办高校,甚至几所民办高校,如上海杉达学院的康复治疗学、上海建桥学院的网络工程等专业,也加入了这项试点。

  提及“应用”二字,不得不提及遍布制造强国德意志的应用技术大学。来自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电气信息学系的理查德·塞瑟曼,近日随大学团来临港大学城商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他本人就是电气工程师出身,读取博士学位后,当了17年教授。在这座工业重镇和物流枢纽,全城高校并不多:综合型院校2所,应用型大学则有3所。

  塞瑟曼教授所在的这座1799年建立的老校,从航海学校发展而来,至今44个本科专业中有8个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还有24个研究生项目,其中博士项目都是与综合型大学合作培养。“我们的专业布局结构与当地产业高度融合,从航运、航空到风电、汽车均有覆盖,有个校区可以直接步行进入空客公司的厂房。”

  应用型大学必须对接一线,“找回企业”。“其实,校企双方共同愿景的生成并不容易,是一个由‘冲突’‘融合’的过程。”在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看来,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有着不同:企业侧重“现在”,追产效率提高和利润增加;学校则面向“未来”,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然而,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恰恰是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价值的延展性使得校企文化共融成为可能,“校企有效互动的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双赢的过程”。

  要转就要“真刀真枪”地转,让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而不是当“接盘侠”。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约结为“战略联盟”委员会,由总裁和校长分任主任,并成立“校企共建上海电机学院二级学院管委会”,其中企业人员超过半数。甚至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总工程师担纲二级学院院长,而原二级学院院长任执行副院长。试点学院大刀阔斧,以行业需求、职业本科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全新、重组、”3类课程,各占三分之一。

  按市属高校的转型方案,各校都将形成这样的校企结合机制——建立由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同组成的合作办学组织体制,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还要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育。

  像塞瑟曼这样有工程师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应用型高校之紧缺人才。胡晟告诉记者,电机学院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除原有收入外,还特别建立专项经费用于挂职津贴,并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有机结合。目前,全校兼具行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已占到专业教师50%以上,基本形成了“双结构型”师资。

  与“双师”对应的是“双证”,“水到”方能“渠成”。根据转型方案,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双证融通”,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获得与本专业本科层次相适应、社会行业认可的至少一种职业证书,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教学团队等方面,都围绕这一要求实施。

  记者了解到,目前试点院校均配有“双证融通”实施的具体方案,从全市层面看,89%的试点专业均明确了与毕业证书完全挂钩的职业证书,另有11%专业实行了部分挂钩。比如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优势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也是应用型本科试点,已形成“学历教育+执照培训+技术研究”横跨“专本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飞行执照以中国民航局CAAC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执照为准。

  飞行学院总支、飞行技术专业负责人何法江介绍,这一专业缩短国内理论课程时间,最短至2.5年,降低总学分从200分到162.5分,让定向委培的航空公司为每名学生安排2次国外航校面试机会,通过面试后的学生在大四期间赴国外参加飞行训练。因民航飞行员供不应求,该专业自2014级起招生规模扩容,每年录取人数达120人左右,并扩大了外送学生规模,2015—2016学年国外实习在地域上从美国拓展到、法国和,在数量上接近10个,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