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31日,人类进行了首次月球车月面行驶。自从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后,就一直没有停下追赶世界最先进探月技术的步伐。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可以说,中国探月技术的发展,每一步都凝结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玉兔号”研制人员在对美国、苏联月球车相关资料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巡视器进行了精心设计。经过多年研究,最终完成各种不同方案的优选,研制出原理样机,并开展了各种复杂的测试,最终克服各项困难研制成功我国首台月球车。
中国月球车“玉兔号”的设计者回顾这项工作时说,探月工程充满挑战,也培育了他最狂热大胆的梦想,他就是贾阳。
贾阳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中学,另一个在月球上。对于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副总设计师贾阳来说,与第二个孩子保持父子关系的试验既又艰巨。贾阳带领团队开发研制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经过两周的飞行后,在月球表面着陆。至此,中国首次成功实现探测器在地外上的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来到月球表面,并顺利与着陆器互拍,作为家庭相册的留念。
贾阳致力于此项目10年之久,他用“苦乐参半”描述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甚至在宣布任务“成功”后还难以消除。
2014年1月的一个早上,当地球上的工程师向月球车发送指令时,它突然不动了。
贾阳万分焦急,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两小时。
由于“月夜”(时长相当于地球上15天)临近,温度也会逐渐下降到最低温度,零下180摄氏度。月球车本该合上太阳能电池板保温,进入休眠状态。
但是当时太阳能电池板无法收拢。
玉兔能够得住严寒吗?“我们认为可能性很小,”贾阳说。
“感觉就像一只猛兽就要把你吞了,你脑子很,但却没法动弹。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再没有别的办法了。也许是该说再见了吧。”贾阳说着,之后沉默良久。
但是,当玉兔在2月12日度过月夜后向地球回送信号时,贾阳和其他研制人员看到了“奇迹”。
随后,他们曾尝试修复玉兔太阳能电池板的机械故障,但都失败了。
尽管玉兔完成了科学及工程技术目标,但是出现机械故障仍然是个遗憾。
“我已经尽力了。我们从试验中得到的远比成功珍贵,”贾阳说。
贾阳出生于1970年,是年恰逢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宣告进入航天时代。贾阳8岁时就看过一本介绍太阳系的书,并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就读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专业,之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从1995起就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那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繁荣,许多专家抵不住选择了私人或外资企业。当时有个顺口溜——“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形象地比喻了部门较低的工资待遇。
“我也想过要离开,”贾阳说,“但是探索是我儿时的梦想。”
整整八年,他参与研制的项目有神州一号至神州四号航天飞船、北斗系统卫星、中巴资源卫星以及海洋卫星等。
2000年,他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思航,以表达他对航天事业的钟爱。
中国探月项目于2004年启动。那年7月,贾阳接到了研制月球车的任务。
他必须模拟出月球表面的。月球车与月壤的作用力是什么样?会不会打滑?车轮会不会下陷?这些都得在地球上找到答案。
后来贾阳发现,中国东北部省的一处火山群的火山灰和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取回的月壤样品成分相似。
于是他去了省会,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穿过白雪覆盖的山林,辗转到了靖宇县。他找人带进山,来到一处用火山灰烧砖的工厂。
他随即买了几大卡车火山灰,运回了。
2011年,研制团队来到一处偏僻的沙漠上开展月球车的试验工作。工作期间,还要从几百公里外运水喝。
“那时我们还制定了蓝图,非常有信心,”贾阳说。然而,团队的信心随着不可预见问题的出现而产生了波动。
在开发后期,贾阳发现了一个设计上的疏漏。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显示,如果着陆器遮蔽了天线,月球车将与地球失联。
“那一个月我们都备受,”贾阳说,但他的团队最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办法。
“这说明我们缺乏经验,”他说,“月球车研制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开始就被忽视了”。
在月球车离开制造厂地前,贾阳的上级领导问他是否有信心成功。
他有信心。贾阳代表他所率领的团队,在军令状上签字,成功完成任务。他把书裱起来放在办公桌上。
“即使我们不遗余力地渴望达到成功,但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够成功,”他坦承。
贾阳还到学校给孩子们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的兴趣。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火星:“我希望在我退休前,中国人能够探索火星之旅。希望我们把一个比玉兔更好的探测器送到火星上去。”(于飞 于晓杰)
人物百科
贾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玉兔号”月球车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科普中国出品,7月31日综合中国日报网等报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