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他们如何玩转微信公众账号

※发布时间:2016-8-18 12:10: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编者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传统出版单位品牌形象建设和图书推广也随之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今,有不少关于阅读、出版的微信公众账号风生水起,本版关注3个小有名气的微信公众账号,看运营团队如何打造它们。

      “做書”:讲好每一本书的幕后故事

      “做書”团队

      运营心得

      我们是一个平台,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平台做得足够好,努力让它更值得信任、托付。

      今年3月,我去参加“糖蒜广播”一期关于编辑主题的节目录制时,很紧张,话很少。那一期的主题是“图书编辑到底是做什么的”,播出的时候有人称编辑为“图书背后的卑微黑手”,在主持人说要结束时,我说我还有一段话想念给大家听。这段话出自一位业内人士写的一篇谈论编辑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下,编辑对选题的筛选和推荐,才是对作者、读者的更大价值。由若干编辑组成的编辑部、出版社,经过自己皓首穷经又热情敏感、耐心细致又充满灵气的工作,完成口碑的积累,品牌的建设,使作者乐于把自己心血结晶的作品放心地托付给他,使读者对这家出版社的平台产生不由分说的信任和超越功利的忠诚。若真能如此,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编辑会存在下去,比任何介质、任何形态的书更久远。”

      为什么要读它?我想,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普及:编辑是做什么的?对编辑来说,是一个提醒: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做最好的图书故事平台

      “做最好的图书故事平台。”当时,写出这句话,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做書”成立的初衷是收集分享真实可用的出版经验,以利自己、利同业。这些内容涵盖出版的全部过程:从作者创作、选题策划、文稿编辑、装帧设计到最终的图书售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阅读介质、出版趋势的探讨。如此专业的内容,未曾想,两年下来,竟积累了近20万用户。

      我们做过几次用户调查,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我们的微信用户到达10万的时候,有1063名用户参加了调查。数据显示,在用户方面,不少作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都在订阅“做書”,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因为他们的分享或推荐而关注。在内容方面,有大量封面图片的文章、各种书单榜单最受读者欢迎。

      但最迷人的,是那些在人与书、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身为审稿编辑的我,体会是最深的。

      关于书的动人故事讲不完

      这里有两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时羽在《〈恽敬集〉的出版故事》微信文章中曾这样写道:“2014年11月11日,在慕尼黑机场,我收到社里的消息:《恽敬集》获得第17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自2007年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编辑以来,我担任过不少好书的责编,也获得过几次全国性奖项,但这次获奖,可以说是最让我欣慰的一次,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它身上我投入了太多心血。回看当时的审稿记录,初写于2012年7月,补录于2013年3月,整整5页纸(和本文刚好一样长),结尾写道:‘虽然增加第三作者重新整理,确实增添了许多辛苦;但本稿经此处理,实为汇校汇评本,更具学术价值,庶几可更匹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品牌声望,也更不负所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

      虹影的《为什么写〈里娅传奇〉》微信文章中曾有这样的文字:“桑桑,这个聪慧的少年形象,在《里娅传奇》这本书里成了我对过去那些时期心灵的需求,那些消失的古巴国神奇传说,出现在这个故事里,同样是出于那时的梦想,想有一个里娅出现,得到她的拯救。想一想吧,桑桑向葛太太伸出了同情的手,他的行为感动了古巴国巫师里娅,她像天使一样,不惜牺牲自己让葛太太与儿子相见,安抚了她伤痛累累的心,当然也安抚了少年桑桑的心。女儿是我的第一个听众,当我讲到葛太太在花园里晾死去的儿子毛毛从小到大的衣服时,她哭了,说葛太太好可怜……”

      在这世上的万千种情谊里,大概只有人与书之间、编辑与作家之间的情谊,可以比爱情还要永恒和坚固。

      很多情况下,我是这些故事的第一个读者。这些发生在编辑和作者之间、作者与作品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故事,主角们大都平凡无奇,这些故事甚至都还在发生着——做完这一本,紧接着做下一本。因为许多原因,很多时候都伴随着痛苦、折磨、无奈和妥协,并不都是愉快的。但是我相信,一定有人前仆后继,或许并不像车洪才老先生用36年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那样传奇和伟大,但一定有人,你或者我——会想要用尽全力做好一本书,让知识得以传播,文明得以传承。

      (刘松:“做書”创办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