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名人> 文章内容

鲁迅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8-10-29 8:58: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秋天对应的五行

  以当年经常散步的虹口公园为身后栖息地,想必会是鲁迅所愿。公园一角,是鲁迅纪念馆,据说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名人纪念馆,里面的文物征集和展示很花心思,但平日去,参观的国内游客总不多。作为上海的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地带,偌大鲁迅公园每天从早到晚都算得上人流熙攘,各种合唱、乐器演奏、打拳、跳舞健身的声音喧杂闹热。然而再拥再挤,人们似乎都不会到鲁迅铜像和墓前来活动吵闹;只消转个弯,你就能置身于一个完整的肃穆空间——这样的细节,似乎又能见出的向背与城市的记忆,让人快慰,且怀了希望。

  还有4天,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相比三周前的鲁迅诞辰纪念日,希望这会是一个有更多人铭记的大日子。

  信息时代太热闹太琐碎,时尚风景与时髦人物奋力地踮脚摇手以求出人头地。鲁迅的作品已经渐次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出了大半,对于多数80、90、00后,这个名字只代表着遥远、怪趣和难解,形象扁平,他们大约很难想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发育期,这个矮小“大叔”曾刻下多么深、多么鲜活的痕迹,以至于总有男生模仿他的行止与文风,也总有女生恨憾不能生于他的时代。

  中国人会忘记鲁迅吗?不大可能,毕竟这是个近百年来对于中国文化演变影响甚巨的名字,不论是在中国文学还是现代历史中间,都不可能不保留他的篇章。然而,书写在历史章节或风干在博物馆展柜,与存活于中国人的血脉和中国的文化建构中间,待遇或相近,意义则相去甚远。于鲁迅,前者恐怕只能换来刻薄与自嘲,后者才算是一点欣慰。

  上海曾是鲁迅的城市。然而不知有多久了,我们甚少想到这一点,更少有人为此而带着自豪、景仰乃至沉思自省。虹口区新村的鲁迅旧居,至今还保持着平和家常的,虽然已不是困窘文人的“且介亭”,却也只是上海最常见的石库门房屋,有今天的上海人家自在生活着的里弄,走到最底的一间,按响门铃,仿佛就会有许广平或其他在文学史里看熟了名字的常客探身来应答和开门。

  沿着山阴往前走几步,转个弯,在一家银行的二楼上,藏着曾多次为鲁迅提供、成为他晚年对外联络重要地点的内山书店;穿过四川北,紧走几步,就是鲁迅1927年初到上海时居住的景云里和当年“左联”旧址所在的多伦文化街。虽然像上海其他几条著名街巷一样,都是按照上世纪20、30年代风貌来走复古线,但或许因为近二十年来人们普遍对“文学”和鲁迅派“名人”并不感冒,多伦从未像新天地、田子坊、衡山一样成为新时代的上海文化和商业地标,除了常见婚纱摄影和年轻男女拍写真外,在老咖啡馆、小花园和弹硌背景下,还能依稀辨认出鲁迅当年匆促走过去的身影。

  以当年经常散步的虹口公园为身后栖息地,想必会是鲁迅所愿。公园一角,是鲁迅纪念馆,据说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名人纪念馆,里面的文物征集和展示很花心思,但平日去,参观的国内游客总不多。作为上海的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地带,偌大鲁迅公园每天从早到晚都算得上人流熙攘,各种合唱、乐器演奏、打拳、跳舞健身的声音喧杂闹热。然而再拥再挤,人们似乎都不会到鲁迅铜像和墓前来活动吵闹;只消转个弯,你就能置身于一个完整的肃穆空间——这样的细节,似乎又能见出的向背与城市的记忆,让人快慰,且怀了希望。

  有人将鲁迅称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认为鲁迅是单枪匹马,一篇篇写出了影响力。80年来,经历过“神化”与“撤离”,也许至今我们仍未能真正读懂他的深刻和悲悯,对他对中华民族建构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有足够的了解和珍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