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表彰医院建设领域的先进模范,树立典型,调动广大医院建设工作者、医院建设专业供应商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十二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组委会、筑医台、建筑大学、《医养设计》、《建筑技艺》联合举办的2021年中国医院建设评选活动于2020年9月18日正式启动。本次评选得到行业众多机构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评,其中既有坚守岗位的先锋模范、人文高效的精品建筑、前瞻性学术论文,也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专业供应商,真正反映出当代医院建设者的智慧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典型工作。
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委会严谨客观、公平的评审,第六届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评选结果已经产生。现将获设计师名单公布如下:(按姓氏字母排序)
首先我感受到做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只是设计一幢漂亮的大楼,我们是为使用者而设计,尤其是医疗建筑师,我们是为患者提供尽快得到治愈康复的而设计。
第二我觉得建筑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反思把设计做得更好,二十一世纪有很多医疗技术的突破,这些突破很大程度地归功于医疗机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科学的发现为实用的临床治疗,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
建筑是高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做我喜欢做的事,同时为帮助广大患者早日康复、为医疗技术早日在临床上应用出一份力。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繁荣,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幸福的综合体验,以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发展,在此谈四点体会:
第一,疗愈空间与身心体验。医疗的效果不单取决于医学手段,设计师也要营造缓解病痛及压力的“疗愈空间”,这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核心医疗设计。
第二,接纳、融合与创新。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接纳新和新思想,将中国实践经验与精髓相融合,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每个项目特色的医疗空间组织及设计标准。
属猪的最佳配偶
第三,实现的能力与高完成度。完成一个优秀的医疗建筑设计作品,的是“实现”的能力,这既需要建筑师全方位的专业技术素养,也需要多思考、多努力、多积累。
第四,产学研协同发展。我相信工程实践是理论提升的有力基础,研究的可以反过来指导工程实践。
从事医疗建筑设计二十余年,我深切体会到医疗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复杂性、专业性。由于涉及到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在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医疗的基础上,还要满足使用者心理、方便日常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使得医疗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语汇和建筑“表情”。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科技正在改变着传统就医模式和医院建筑的使用特点。作为医疗建筑设计师,只有不断学习、跟上科技的发展,深刻体验科技所带来的行为模式的变革,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去,才能使我们的医疗建筑设计能不断创新,科技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
医疗建筑设计是复杂和辛苦的,也是充满责任感和成就感的,感谢那些在工作中帮助过、指导过、引领过我的领导和同事们。
巧合,开始工作到现在就一直在医疗健康建筑设计领域里,自己越来越认识到医疗建筑是整个民用建筑里最有特点的一类建筑。它很,要去尊重医学技术的流程;它也很感性,需要充分考虑对使用者人性的关怀。
项目积累和理论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医疗工艺设计在医疗健康建筑设计里的作用,工程设计中的各种综合技术的应用都围绕着医疗工艺设计这条主线展开,好的医疗建筑应该是医疗工艺和建筑自主创作的相融共生,这样医疗功能、建筑空间、城市才能够形成统一。在职业规划的未来,我将一如既往的投入自己的热情,以医疗工艺设计为根基,扎实医疗工艺知识储备,以建筑自主创业为画笔,塑造更好的医疗健康建筑,为更多的医疗健康建筑项目尽自己的一份绵力。
医院是功能性最强的建筑之一,要综合考虑诸多元素,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对医院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医院建筑设计师,第一要务就是寻求效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平衡点。
长期以来,我都在致力于对明日医院的思考和研究,其中的精髓在于减少患者的住院及在院停留时间,并且促进日间医院的发展医院将不再是一个严肃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可以提供更多服务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对病患康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认为将项目的设计定位成使自然元素贴近人群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
当今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日益增高的物质生活需求、更智能的医疗管理模式、更先进的医学技术都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医护工作流线。而且学科一直在不间断发展,因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工作,势必需要把握各个特殊医疗科室的前沿医学动态,以此为基础,规划合理的科室面积占比,提供紧扣学科的医疗流程,最终形成合宜的建筑空间。
同时身为设计师,也要关注材料与工艺,在施工图纸编制过程中,将营造技艺考虑到位,从而有效把控建成后效果。
医疗建筑被称为最复杂的民用建筑,在功能流线如此复杂的建筑中,解决好功能与空间的问题,成为工程的重点所在,BIM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的帮助解决问题。
在12年的医疗建筑实践过程中,每感大型综合医院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疗模式,不同运营也制约着设计师。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及适应“十三五” “十四五” 中健康中国的国策,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愈加迅猛。
以往医院床位数及规模远远不足匹配目前的发展需要,面对大型区域医疗中心乃至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医院已经不仅仅作为单体存在,而逐渐向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城市问题,交通问题,效率问题。
希望今后努力创造出更多满足医疗功能,同时兼顾患者、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更加人性化,更加因地制宜的,符合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高效综合医院。
从业医疗建筑设计十余年,深感医疗建筑的专业性、复杂性、多样性、可变性。这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深入了解医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及医疗功能流程,并且对未来医疗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思考。
做为一名医疗建筑师,我注重以人为本,引入“本原设计”的,以健康、高效和人文为旨,对医院的功能分区、诊疗流程及空间进行梳理分析、组织规划,满足医疗功能的需求,创造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就医。我也注重换位思考,站在运营管理者、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等不同维度思考需求和使用习惯,用简单的逻辑关系去实现复杂的功能需求。时刻保持创作热情,思维严谨、勇于创新,力求通过合规划,促进绿色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应当将医疗建筑全生命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放在更重要的,强调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就是最大的绿色属性。
通过不断地进行工程实践和技术研发,将绿色建筑中的以人为本、被动式节能优先、装配式建造等技术融入设计中。以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强化医疗建筑空间功能适应性、降低资源负荷、减少更新改扩建难度为目标,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以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五化”为核心,提高医院建筑品质,着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医院建筑。
回顾近二十年的医疗建筑设计生涯,我深切地体会到医疗建筑设计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不断注意已建成医疗建筑现状是否跟得上现代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及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缩小差距,更新思想;不断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才能逐步顿悟出较为领先的医疗建筑设计,再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合理科学的答案。
现代经济变化、社会因素、气候潜变等问题的涌现,推动医疗建筑设计学科变得更复杂,它将大步迈向科学、迈向人文、迈向艺术。
由于医疗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还涉及已经跨界的物联网、智能化等大数据科学,作为建筑设计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医疗建筑设计人生经历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