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摄影> 文章内容

朱青生:“感觉的延伸”带来新图像和观念变革的新技术

※发布时间:2017-8-12 11:50: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于6月25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通过“一年之鉴”这一研究方法,围绕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热议话题,呈现新现象、新动向和新方法。2016年有两个情况值得关注,其一是自/众正在分离景观社会,形成分散视点和超…

  2016年有两个情况值得关注,其一是自/众正在分离景观社会,形成分散视点和超出、性质杂乱的状况,这一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6卷导论的第一部分《“山水社会”登台与新催动的当代艺术新模式》一文中得以阐释和论述;其二是新技术正在改变着艺术的整体样貌,即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新技术形成了新的图像和形式,同时塑造着不同于以往的寄托、表达与呈现方式。这二者又相互关联,产生了不同的新观念和新感觉,致使当代艺术面貌产生了变化。

  在导论的第一部分,我们探讨了当代艺术如何在新的催动之下,产生出一种图像、信息和媒介的新模式,这是2016年值得关注的两种情况之一。另一个情况,是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艺术的新方式。新方式使艺术的基本面貌发生转移。尽管当代艺术创作活动目前整体上仍以一种极其粗糙肤浅的方式在进行,但随着新、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却给新的艺术的发展、、扩展和实验留下了余地。

  所谓新技术的发展,正是世界整体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重点。这些重点被艺术呈现本来也是理所当然,但如果仅仅是如此,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新生事物,因为自古以来,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就很紧密。在希腊的艺术概念(也即现代汉语所使用的“艺术”概念的本源)中,艺术和技术是一个词。只不过,今天当我们用中国眼光来看从引进的观念时,可以很清晰地意识到,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并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差异性在所难免。但是差异性所的恰恰是艺术和技术之间不可相容的冲突。艺术本身就有技术的成分,也与技术相互作用而得以发展。人的价值根植于人的本性,亘古不变,但是如果新技术扩展了人的能力,亦即人的感觉能力、记忆能力和能力,那么它就不再简单地是人性在新技术中如何延续的问题,而是本性如何在新技术中获得充分的体现与扩展的问题。这种扩展意味着,在过去我们假设人性的整体曾经被部分地表达,现在这些被表达的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延伸。

  单就新技术延伸出更多人的感觉而言,比如现代物理学对的观察和摄制,现代生物学对内在结构或者生命活动迹象进行计算而形成的新图形和影像,无论对微观世界中的,还是对宏观世界中的外星和,以前单凭感官都无法直接到达和感觉。随着生物工程、研究、影像生成等诸多技术方向的发展,一方面,人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对事物感觉能力的延伸;另一方面,感觉能力的延伸也会随着技术的扩展而使人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发生变化,即人如何来看待世界和人生的三观会受到影响。

  在如今的当代艺术中,有两种趋向已经明显地呈现出这种感觉的后果:第一是对此种新技术形成的新图像、新形式加以吸纳;第二是对各种事物有了新的寄托、表达和呈现的新技术。

  这意味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艺术虽然在这方面的意识表现得还不甚清楚,但已有了一些苗头。比如艺术家可以把自己假设为在宏观和微观上深入到外星的生物,或切入到某种生物中间的观者,在这些情况下展现人类究竟可以看到什么。如此的假设变成了艺术家的展现,而并不是科学图像的直接展演。是制幻和转换使这种展现愈发深入到一种当下的恐惧和快乐之中。因为感觉能力扩展之后,人自身的感觉器官已经不是艺术的主要依赖。依靠新技术,人不断发现着前所未有的世界。这就是技术的延伸带来的新的艺术作品。

  所以,今天几乎所有当代艺术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新图像和新方式的影响,这种新图像或新形式以的方式映入了全体人类的印象(详见下文)。艺术家作为人群中最为敏锐的感受者,对于人类整体感觉延伸之后新图像的包裹不可能视而不见。如果在其艺术品中对这样的图像没有反映,无非是因为这种图像的已使他们有意识地对这类图像的“”予以怀念和强调,或有意识地逃避这种图像对人的魔幻的与吸引。而更多的情况是主动地采集和利用,只不过在形式上根据自己熟练掌握的材料和门类,做出或多或少的转换而已。

  “有意逃避”和“主动设置”这两种创作方式,实际是对待新图像和新形式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反应。不是有意逃避因为新图像的过分生疏、奇异和怪诞而引发的种种混乱、喧嚣和旋转的状态,就是主动把这种状态设置为影像、装置和图像集成,以表达人的幻想与合谋。所有这类变动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不间断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像的改变。

  新技术必然带来新的呈现方式。新技术在2016年更快地改变了过去我们对“新艺术”的定义。过去所谓的新艺术只是把非传统(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的形式加以运用,而今天的新实际上还包含把作为媒介的方式加以发展。所谓媒介的方式,即不仅可以新技术、新的展现方式和新的机械来合成与旧的媒介相类似的效果和状态,比如用计算机画一幅绘画,用打印技术做一尊雕刻,用虚拟影像搭建一座建筑,而且更使媒介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介本来是通过某种外在的物体或器械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现在,媒介在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当然获得了迅速的增长和急速的变化,更有意义的是,还涉及了媒介领域的扩展。媒介不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渗透到人与的的关联、人与和自然的关联以及人与理想、超凡和神圣的存在的关联之中。的意义既可以深入到人的神经内部,也可以扩展到人的观察范围里对神的崇仰和对理想的设计。

  之中。许多人机一体的装置、情境和展场被设计出来,让人的生理与感觉变化带来的惊喜得以在艺术中充分显示。今天的许多艺术展览甚至是由纯粹的技术人员组合承担了艺术家那个超凡的角色。在2016年,其发展的速度突然提高,以后的情况更可待。

  的机械复制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卧游时代”已经来临。“卧游时代”把机械复制的性质变成了媒介转换,这也是山水社会的另一个特质,即将真实的自然以及历史和现实的作为描画的对象去制作成模拟的对象,使人的个体本身在“”(卧)状态下去主动地游历揽取世界,甚至自身不动,却透过屏幕终端接受世界对自己的环绕和包裹,而这个世界全部是由所选择和编辑的,甚至是出于和经济目的而有意编排和伪造的。并且,这种环绕和包裹采取着一种侵入的方式,通过很小的渠道目前主要是手机,今后还会有更为简洁的方式侵入个人。中国称过去的山水画为“卧游”,意为人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把画在墙壁上的山水尽收眼底,饱览天下。但今天的时代不再需要墙壁上的山水,人在任何地方都已无法逃脱;整个世界成信息之后,通过移动媒介黏着在最紧密的地方,紧密程度甚至超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发生的亲近,手机及今后将进一步变化的信息终端比任何一个他人(父母、兄弟、亲朋、爱人)和物质的自然更加紧密地贴附在个人身上,成为对人自身的和包裹。过去的“卧游”是以对墙壁的美化而让人流目,畅游,如今人们却被信息的移动终端无处不在地和侵入、挤压和推进。

  此时的艺术实际承担了对屏幕无尽而疯狂的注入和“美化”的任务,当代艺术只是将这种潜在的运动和浪潮集中显示在观者的眼前。表面看来,当代艺术也参与了山水社会的一个更新的方式,即新技术已经使我们了景观社会,再也无法让自己成为一个主体来建造透视所谓的透视意为有一个立足点和焦点,从这个点观望出去,就能够规划在一个单纯空间内的所有物体和所有现象。而新技术制作的“山水”是一种晃动的观察,这种观察随着人的而发生,只是其异化为不再是人的主动,而是旋转,在旋转中,人身处于各种各样的景色的围绕之中。

  是将理想的图景以现实结构分配的“图表”混同表现。这些图表其实就是现实的景观根据和现行体制,、经济状况和文化状态所和反映的阶级、阶层、性别、教、种族和民族所构成的现实图景。各种阶级和利益阶层之间的实际和经济状况及其分配的性在过去总是被掌握公共媒介和公布的集团独占,而今由于上述的新变化,各个阶级、阶层中地位处于中心和边缘地位的多种愿景(理想、超凡和神圣的存在)和(现实的利益和文化需要)都得以同时表达,看似一片混乱,实则使人类新的平等意识和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具有了实现的可能。当代艺术呈现了新技术带来的新观念的各个主要方面,并不仅仅是将真实的和(历史与当下)的现实作为描画对象去创作出一幅模拟的图画,而是人们已经没有办法在自身的“”状态下去主动地汲取世界。这种杂乱是因为新技术彻底了对象世界,“集成”或“拼贴”(collage)已经成为通行的方式,不再是电影中的蒙太奇(montage),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虚拟了自己的在场,而这种“在场”交错、重合,甚至杂乱,把人的其他感觉和空间的融合在其中。

  推荐:

  

关键词:影像技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