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总会和赵薇关联在一起:北京电影学院96级本科班。这个班有23个同学,现在都非常活跃,23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轻易找到,陈坤,黄晓明,郭晓冬,许还幻。有一句话,也始终和赵薇黄晓明关联在一起:有一种友情叫赵薇和黄晓明,而这句话的起点,也正是北京电影学院96级本科班。
当时的班主任是崔新琴,目击过八十年代电影盛世的,不会忘记她。她演过茹志鹃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这部电影的讯息出现在当年的《大众电影》上时,主打剧照,就是一张崔新琴的特写,她穿军装戴军帽,潜伏在草丛里,目光炯炯地望向前方。
看了她早期的电影或者剧照,大概会明白,为什么她和“赵薇”、“北京电影学院96级”同时出现的频率会那么高,赵薇和她的眼睛、脸型,都极为相似,相似到像是母女的地步。科研结果表明,相貌相似者之间,往往有更多的亲近感。赵薇和崔新琴之间的联系,大概可以作为又一。
那种亲近感,似乎也是这个班的整体气氛。进入娱乐圈,他们也都相互提携,拍广告要一起去,《还珠格格》里,这个班也有好几个同学出演,也许因为选角的人要图个方便,也许因为,同学之间那种相互招呼一声的情谊。2005年,他们有一次著名的,23个同学,竟有20个到场。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概都知道,那很难。尤其是,所有同学都混在名利场,班级还被称作“明星班”。
但命运是有差别、有比较的,自己不比,旁人也要帮你比。这个班的同学,都进了演艺圈,有的始终演配角,有的履历表简单到只有几行。机遇这个事,真是很难说,但生命成本已经投进去了,根本不能回头,只有向前走,青春就这么流逝了。
世界上所有的班级,大概莫不如此。而他们是明星,沉浮起降,都明明白白地落在我们眼里。有段时间的赵薇,被称作“票房毒药”。但在华语电影的沉寂期,又有谁不是票房毒药呢?2010年之后,电影市场开始井喷,2012年,接连出现几部高票房电影,我们大约也明白了,电影还是那个电影,胜在时势。市场容量在扩容,银幕块数在增加,人们也愿意在公共区域交流了。
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了大量的资源,能够启动这些资源,不只因为她是赵薇,也是因为时势,市场有了热度,质量好的电影,值得这样做了。崔新琴老师的另一个学生俞飞鸿,比赵薇早几届,曾导演过爱情片《爱有来生》,她为那部电影,投入也非常多,电影质量也不错,如果稍迟几年上映,加上宣传到位,可能也是高票房电影,但就差在那点时势。
而她宣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时,《鲁豫有约》为她制作“致敬青春的同学会”专题,黄晓明突然拄着双拐出现,甩掉双拐抱起赵薇,线年,只要她需要,我一定会支持她帮助她,永远都是。”
随后,他们一起主演《横冲直撞好莱坞》 ,宣传方努力地渲染这部电影的爱情成分,似乎,他们合作演出一个爱情故事,弥补了他们没能在一起的遗憾,让网络流行语“有一种友情叫做赵薇和黄晓明”、“有一种爱情叫做赵薇和黄晓明”变成了现实,他们合作,必然有不一样的火花,他们同场出现,必然带来不一样的期待,尤其,这还是他们在中国大剧院留下之后的第一部电影。通稿们特意提到,结尾处的那段吻戏,他们拍了60遍,吻得连嘴都麻了,给出的标题也很有煽风点火的嫌疑:“吻戏拍到嘴麻,baby别看!”
所有这些,都被当做他们高情商的,时常被人提到。但,高情商是什么?答案有许多种,要让人觉得舒服,要能共情,要懂得分寸,但我想,所谓高情商,核心的一点是,要让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有稳定的预期。让人知道,自己有个前后一致的样子,不戏剧化,不情绪跌宕,不会突然。高情商,其实是一份情绪契约。
阿基米德有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生为人,在这世界上,左右不过一个身子,那个支点,无非是半点心,一份情绪契约。
开始,拼的是相貌、谋略、体力,最后,拼的还是性情。他们般的友情,其实是从各自的人生、性格、际遇开始的,在重重的迷幕中,在荒莽人,他们在无数选择中,选择了“见好”,而这个世界,也以“见好”予以回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