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一江一河”总体规划,按照区委、区“滨江树标杆”的工作要求,9月28日,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杨浦大桥至杨树浦发电厂,以下简称2.7公里)将向广大市民。这是继2017年10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岸线贯通后,在完成上海全市滨江贯通任务的基础上,再向杨浦大桥以东延伸2.7公里。除了按照黄浦江开发的统一要求,实现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之外,2.7公里段进一步提升“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将呈现国际一流滨水空间,努力打造成“世界的会客厅”。
从2.8公里的“草长莺飞”到2.7公里的“四季花海”说到将要的2.7公里段那就不得不提它的高颜值~
2.7公里拥有新建公共绿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灌木近百种,总数超过30万株,蓝冰柏、叶子兰、蓝雪花等一些难得一见的花卉品种刚一问市,就来到了杨浦滨江。2.7公里创新性地通过整体色调的设计,以蓝白色系组织花草,崇尚自然野趣,色彩与形式相辅相成,空间面貌形成了专属风格,从千人一面中脱颖而出。
好风景也要有好视线公里有超过一半的区域大幅后退二级防汛墙设置,营造高位观江视线,增加临水空间。市民身处其中,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江水花海相映成趣,极大提高了观江体验。
除了高颜值,2.7公里也有着深厚内涵,这里有7处,12栋,7万平方米历史建筑,数百件的工业遗存,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百年工业博览带”已经初步展现。
2.7公里的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这里汇集了来自多家设计单位,数十位优秀的设计师同场竞技,不同的碰撞融合,丰富的作品精彩纷呈。走入2.7公里,市民可以在巨大的电站辅机厂厂房门口眺望历史的深邃,也能走入曾经的灰仓水池品味咖啡书香,更可以在基于历史的文化创意中,强烈地感受到工业发祥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变的巨大潜力。通过活化利用原有的工业遗迹,让其重新焕发生命,2.7公里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工业遗址公园。
同时,杨浦区还积极承办“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并邀请了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艺术家,在杨浦滨江创作永久公共艺术作品。漫步其间,与大师不期而遇,和文化创意同行,空间似人,“腹有诗书,气质自华”。
此外,2.7公里滨水空间还是一处运动活力空间,配置了网球篮球综合场、沙滩排球场、小型滑板场、旱冰场、儿童攀爬场等户外体育娱乐设施,增强了滨江岸线上的趣味和活力。如果说2.8公里的“三道”贯通可以让人走起来跑起来,那么2.7公里的“三带”融合则可以让市民真正实现跳起来,心情飞起来,百年滨春再现,活力元气满满。
从杨浦大桥开始向东,2.7公里第一站就是原电站辅机厂装配车间,占地17000多平米的巨大工业厂房使人仿佛进行了空间穿越,视觉冲击和历史体验极为震撼。
电站辅机厂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慎昌洋行,曾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电站辅机制造企业。拥有漫长历史的厂区如今像一个工业建筑博物馆:电站辅机厂东部厂区还保留着百年通用电气老车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具有东欧风格的核电车间……滨水岸线上一系列的高桩码头蜿蜒曲折,原地保留的工业桁架、吊车等工业品依次排布,通过新建连接栈道,让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看到黄浦江景色,更能融入历史情境。
上海制皂厂区域,即现在的“皂”梦空间,该区域定位是以制皂为主题的景观与体验中心,利用百年制皂企业的污水处理池成连续精致的载体,依托制皂厂历史文脉故事、制作工艺流程、产品系列作为内容,打造一个集博物展览,手工互动和特色咖啡于一体的特色空间。十二棉纺织厂原为日商创办的大康纱厂,解放后改为国营上海第十二棉纺厂。
这里的滨江区域通过新构建的防汛体系置换出更多绿色空间,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场地的历史脉络,梳理了原老厂房布局的肌理,不着力追求原,而是将“纺织”的概念融入其中,以灌木层构成意趣盎然的迷宫,取名为“编织”迷径,营造了“绿色编织,水岸迷径”的公共空间,也创造了“历史编织,时光隧道”的意境氛围。
杨树浦电厂始建于1911年,1923年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美誉。杨树浦电厂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和电力工业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涌现工人运动王孝和烈士等先烈,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电厂”。电厂高耸的烟囱曾被视作进入上海的标志,留在几代上海人记忆里,也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形成的者。
在厂区巨大发电车间的背景下,杨树浦电厂码头上的塔吊、灰罐、输煤栈道以及水泵深坑原位保存,各种工业遗存星罗棋布。这里即将建成滨江区域最高的“杨树浦驿站”,有最酷炫的“清水池艺术加油站”。沿江一组粗重的塔吊,以“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在著名艺术家费里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创意下,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跃动感,从“工业风”变成了“二次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件的同时,杨浦滨江还隐藏着智慧的“大脑”和“心脏”。在滨江贯通工程之前,本区先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行完成了智慧滨江的顶层规划,制定了“一网、一云、一库、一平台”的总体目标,2.7公里的信息管线同步贯通,建成水电之外的“第三基础设施”;智慧滨江指挥中心投入运营,实现区域数据集中收集和;开发了滨江管理平台,公共空间迈入智慧管理时代。
2.7公里原本并不在上海45公里滨江贯通的计划之内。在完成市委市交办的杨浦滨江南段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的贯通任务之后,本区加压,拿出主动担当的干劲,决定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要延伸下去。这一延伸不仅在长度上翻了倍,按照区委区“滨江树标杆”的工作要求,质量上更是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创造了工业史上众多“之最”,也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开发以前,杨浦滨江公司规划团队走遍每一幢厂房,梳理出有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绿化,如今走在滨江岸线,每一座百年老厂房、每一扇墙面,甚至墙面上生长的爬墙虎,都是滨江设计师们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抢救”下来的。
安浦滨江段电站辅机厂前身是上海锅炉厂,如今在滨江仅存一座单层仓库,按照最初的方案计划保留仓库墙壁的外表面,但规划设计团队进入到厂房内发现,老厂房几经修复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提醒着人们过去的工业繁荣其实从未走远。团队当即达成共识,不论多难都要把内外两个墙面同时保存下来。经过6个月反复讨论验证,凭着一股攻坚克难的闯劲,规划设计团队最终通过包钢加固、原生爬墙虎再培育的方式,成功保存下“两个墙面”。
打造国际一流滨水空间,还少不了精益求精的韧劲。杨浦滨江公司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日行两万步地穿梭在各厂区之间,工人们细细打磨着每一段修旧如旧的栏杆和水洗石地面。“抠细节”的例子也随处可见,滨江段有很多面铺设了钢格栅,人在行走时可以直观地看到格栅下面黄浦江水的潮涨潮落,为了找到最适合需求的格栅方案,滨江公司团队真的穿上高跟鞋去测试格栅板的行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