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室内设计> 文章内容

课程与教学 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7-8-29 18:53:3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跨学科教学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相对单一学科教学而言的一种更为综合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实践提升核心素养。为了深入探索语文与英语跨学科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行性,我校对跨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校本化开发,为高一文科实验班设计并实施了“中英跨学科文学鉴赏”系列教学,初步形成中英文跨学科文学鉴赏教学的实施框架与策略。

  跨学科教学一般是指综合运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科知识,对一个共同“任务”进行加工和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综合理解。依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教育者须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知识实现有机整合,有侧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建构多元知识能力网。

  由此可见,跨学科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教师而言,共同整合语文与英语学科中的交叉教学内容,可以整合跨学科资源,深化文学鉴赏教学,提升教学效能。语文教师与英语教师能够相互借力,既能还原文学作品的英文语境,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又能深层鉴赏作品主题与思想,进行中外文学比较,把握文学创作规律。其二,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经验,寻找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多学科立体式思维,提升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教材中孤立、零散的篇章建立起新的联系,掌握汉语表达规律与英语表达习惯,总结各民族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探究中外文化的共性。

  因此,中英文学鉴赏跨学科教学不仅是对高中语文、英语两个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是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阵地。学生在比较中能够加深对东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中英双语交互转换的能力,最终形成跨越民族、跨越学科的立体式思维。

  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兼顾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比后不难发现,语文与英语的课程目标都在强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课程内容均设置了必修与选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叠。语文提倡学习中外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探索民族心理和时代;英语则开设文学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选修课,提升表达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民族感。在这一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根据高一年级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共同设计出以下三类课程:对比探究课程、原著精读课程、实践体验课程(见表1)。

  语文和英语教师将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双学科跨越思维模式作为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对比探究课程”,侧重相同文学体裁下中英诗歌阅读对比与汉英互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诗歌意象的异同与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原著精读课程”,侧重精读与鉴赏外国小说的语言,旨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实践体验课程”,侧重体会戏剧与电影这类文体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戏剧与电影的体裁特征。

  本课程作为学科拓展课程,在高一年级文科实验班开设,每两周开设一次,一次80分钟(两个课时),共开设上、下两个学期。

  第一,教师联合授课模式。即在同一课堂内,由语文和英语两位教师共同授课。通过对优化英语与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寻找两个学科教学的相交点,实现各学科互补,进行综合知识的建构。两个学科间呈现交替互补关系,在语言学习上以英语为中心,在文学鉴赏上以语文为中心(见表2)。

  第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课程以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为主,教师点拨、引领为辅。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知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与研究,以任务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见表3)。

  中英文学鉴赏是以任务驱动的学科拓展课程,是学校“6+1+1”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中,6是指学科教学,1是指学科拓展类特选课,1是指自选类选修课。根据课程属性,教师须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本课程以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强调实践为主要目标,教学评价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经过反复推敲,语文与英语教师要根据专题分类确定诗歌、小说、戏剧三个评价阶段,根据任务分类设计评价内容(见表4)。

  课程总分为100分,每个阶段任务为10分,由师生共同为小组进行度的过程性评价。语文、英语在教学中均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兼顾这四种能力,对学生进行度评价,鼓励他们的综合素养有所提升。课程时长为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懈怠,而以任务作为评价节点,就在于能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紧跟课程节奏。

  推荐:

  

关键词: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