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美术学府读书,成为原研哉的学生是怎样一种体验?听亲历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聊他在日本,在原研哉身边的所见所闻...
2012年从武汉到上海师范大学读了一年设计,中途辍学来日本。现在在一所东京的还算著名的美术大学里面跟着原研哉老师混了两年,要论中日两国的设计之差别,我想我还是有一些个人体会的。
本来还有一大堆的课题要做,突然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现在就在微信上流传甚广的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图书馆里打完这篇文字。
我不想一味的赞赏日本,或者一味的贬低中国的设计,只是站在一个还未入行,为着中国设计而考虑的一个设计系学生的角度来简单的说说我这几年的体会。如果其中论点有错误还请。
俗话说“视野决定高度,思维决定高度”,包括我们的心里素质也决定了我们的高度。然而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平凡”又或者说是从众思维的“平庸”将无疑是致命的。
作为一名学设计的学生我更加偏好称呼自己为半艺术从业者,这样比较让我心安,不用为自己的定位而担心,一旦有人称呼我为某个特定的职业的职人的时候,我就会心慌,因为我并没有达到所谓的职业标准。
在很多方面我只算是一个爱好者,以后我也很有可能达不到职业的标准。但并不能说我不是专业的,毕竟我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学习美术到现在已经过了13年,交给我的任务还是基本能完成的。
在日本的这几年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谦虚的态度,学无止境,我们永远都要虚心,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比你牛逼的人还有千千万万。首先这一点是所有做学问的基本,而多少中国的设计师专业知识也就半吊子还挂着一堆的职称。
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也好,包括我在中国的大学期间学到东西也好,都差点让我了一条的道。虽然我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自己现在走的才是一条真正的不归。
这是中国目前大学生或者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普遍状态,而这可能就是中国一直做不出优秀原创品牌的原因。大学如此,社会也如此。
我所谓的学专业,就是一味的被微博或网络上所谓的的优秀作品,被“一星期学会PS”“如何做出效果的海报”之类的技术流的信息所淹没。
我的生活大部分都在看电影,泡妹子,然后再安逸的下,觉得要学习了,晚上看看的PS教程,我的C4D。
那时候的我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行为上也好,心里上也好。被称为美术生的我们多的只是一门操作软件的技术,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普通”吧。
整个行业的的也是以客户那些个能弄哭小孩的审美为主,客户一个不满意就不付款。然后我们这些学设计的人就会怀疑自己为什么学了这个设计,进而考虑转行之类的。
所有人都认为比设计师更懂设计,所有人都在指指点点,我们完全会为一个技工,和一个工厂的工人并无太大的区别。
日本为什么在各种艺术方面出大师的原因,我试着思考了一下。第一个我想到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度。
没人会告诉你你毕业之后需要干什么,虽然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就职,但作为读艺术的我的同学们,其中有一撮人已经明确表示了不想就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小屁孩儿都是理想的,以后还不是都要被现实压低腰,那我讲一些我身边的例子吧。
第一个就是我们学科正在读研的一个学长Sakasita,他出身北海道大学医学部(日本排名前3的大学),拿着年薪2000w的工资在东京的一所医院做医生,现在已经30岁了。你要问我一个医生怎么成我学长了?
他本人说因为原研哉老师的书,让他了解到了自己原来真正想做的是设计,就毅然跑来考了研究生,一边当医生一边读书,但毕竟医生和设计师都忙,他为了自己的设计梦,和交往了多年的女友不得已分手。
还有一个50岁的大爷和我修同一个摄像课,还有一个已经工作了3年的普通上班族,说为了继承自己家里的特产店,又重新来读设计。
还有一个学长毕业就回长野种田去了,听说种的米卖的蛮好的。在日本没有人觉得奇怪,这就是我生活日常的一幕。
一个社会只有多元性和宽容性,它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读设计并没有人说我们以后就一定要工作,一定要进一个公司,我们的选择都是被尊重的,错了可以再来,时间过了就没有了。
和上课都像是一次次的思想,你会渐渐意识到作品的深意,我们意识到一个设计师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通过自己的说明,来让对方真的喜欢上自己的作品。
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从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就是真正从根源的问题和观察来品,而不是为了某个结果而做设计,也不是像国内的大学一样,一进去PS。
我们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一个月做一本,从选题,制作,摄影,排版全部由自己完成。然而大部分人连碰都没有碰过PS。
我自认为在国内混过一年,技术上一定不输,结果他们的作品令我。要问为什么突然布置这么重的课题呢?
估计教授觉得PS这种东西稍微学学就会了,再加上以后工作了,多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短时间内学习,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门必要技能。
每个星期通宵两天就是日常。我的时间表基本可以在6月就排满了7月的,同学之间约吃饭基本都会具体到在下个星期某一天的某个时间段。
般的日子从我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就持续到最后一年,我打工的地方一听说我是美大生,都过来安慰我……
基本所有的课都由教授亲自来。并且他们从来不会以一个作品的PS水平高来评估好坏,所有的作品评都要先听我们的展示。点子够有趣,发现问题更独特的往往评价很高。
其实在原研哉年轻的时候日本社会还不是这样的,后来他们联合起来办展览办,将设计带入生活,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之后才得到了现在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授们的严格要求也会让我的意识到自己离专业设计师还有多遥远。柴田老师教的产品课光是最后的照片我们就重拍了10遍以上。
日本人管这叫“プロ意識”(专业),因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理想的遥远,才会让我们更加用心的深造,所以客户才会信赖设计师吧,与其说是信赖设计师,不如说是信赖这个行业。
因为我们的怪,而这个怪才是我们真正迈向艺术从业者的第一步。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我们思想的不同,我们考虑的不同,我们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才能导致我们做出作品的独特性。
设计与艺术一样,一旦你落入了俗套,你就失去了成为一个真正而长久的设计师的资格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的设计师说什么到了50岁江郎才尽,而日本的设计师越老越牛逼,立身之根本不同。
第一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独特性,你可以变的怪,你要下定决心,走这条,你的朋友可能就会离你而去,你得和孤独相处,你会很多东西背道而驰,你不能再成为一个好好先生,我身边的日本朋友很多都有这个了,“选择了设计都是选择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就是如何倾听用户的要求,然后和自己的风格做融合的的技巧,很多人才是跟紧当下之风,跟着流行走,跟着客户走,最后一定被流行抛弃,被客户当成技工。
我曾经听TED说了一句话“成功的人是付钱请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让客户接受你想做的设计”,前提是你得有这个力。
我现在已经基本上把所有的技术的微博什么的都删掉了(此处@logo设计视觉 微博除外),访问的网站都是Behance,Pinterest,Vimeo之类。一定要看最好的东西,并且辨别。
想给国内的学设计的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或许你将来能成担负起中国设计的伟大的设计师,为不要让你的“平庸”毁了它。
有人很好奇我们大一进学校到底做了什么课题,在这里我就贴一下我当时做的其中的一个课题的步骤吧,其实做得很简陋非常拿不出手。
推荐: